老子書院 - 楓葉智庫
楓葉教育網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門戶
中秋節文化探源
作者:熊春錦 來源:德慧智 點擊:2361次 評論:0

八月十五中秋節,


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由來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中秋節也經歷慧識悊學文化、智識哲學文化、意識哲學文化的變遷,慢慢脫離其本義而形成新貌。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以禮制規范統治者畏天敬地、治人事天、順天應人以及修身明德。


對這些歷史沿革,如果真正能把三種文化變遷這個理念牢牢建立起來,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對一些難解之題、難破之謎以及一些愚昧的解讀現象,就可以穿透重重迷霧,建立起正確的認知。


后來,祭月的儀禮逐步傳至民間,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

有關中秋節的傳說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寓意極為深遠。


其中,最為主要的民間傳說就是“嫦娥奔月”。



“中秋節”與“七夕節”的關聯


在八月十五之前,有一個七月七的七夕節。


?我們研究中秋節,必須順四時之度,將七月七日的七夕節結合在一起進行綜合研究,并且與修身《內景圖》相比對而參研,才能從意識哲學文化形態回溯于慧識悊學文化時期,破解現代文化之名,使自己真正明白這個傳說最初始的本義。


 



金秋七八月,陰陽貴和合;


七月??椣鄷?,八月中秋奔月。



『陰陽貴和合,牛郎織女相會』,到底這個牛郎織女是指什么?在《內景圖》中有農夫耕地和織女紡線的景象,其實等織女紡到了七月七的時候,就應該讓牛郎和織女相會了。


但是,我們在體內是否順應了這個天時?如果說這個相會沒有進行,那么八月中秋的奔月又如何實現呢?


這些節日,實際上既反映了天地之間的能量變化,又與我們體內的陰陽變化密切相關。

“嫦娥奔月”的傳說探源


八月中秋嫦娥奔月,“嫦娥”形名中“女”的陰陽屬性是陰,去掉這個“女”字旁,“嫦娥”實質上是指“常我”,因為處在后天狀態,所以其陰陽屬性是陰。


這個常我只有通過修身明德實踐,立信去愚,法則天與地,才能將其性質由陰轉陽,將常我變為陽我。


“奔月”暗喻的便是常我轉陽我,由心無明轉向心光明,“明心”而“見性”的一種修身現象。


八月十五月兒明,這個時間也正是“修身見月明”的佳期。



古代傳統文化記載當中還有一個“常羲”,嫦娥奔月,常羲沐月,“常羲”的名號和職責,與常我的修身質變也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常羲又被稱為“女和月母”,因為常羲生十二月,所以被稱為“月母”,而“女和”則是“中氣以為和”內的陰主,她擔當著調和陰陽的重任。



月神調和陰陽的功用在歷法中表達很典型,由于太陽的公轉決定了寒暑冷暖四時的推移循環周期律,所以要根據太陽的運行確定歷法的季節,二十四節氣就是典型的節氣。



另一方面,由于月相的晦朔弦望變化也十分明顯,可以依據它的變化來紀日,所以又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了月份,由此就形成了典型的陰陽合歷。


?所以,中國的歷法實際上是最切合天地自然陰陽規律的一種歷法,這跟西方僅僅是根據某一個天神的經歷來確定西歷的做法,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
?西方是宣傳人治,宣傳神治,而中國文化所弘揚的是天道,弘揚的是天地自然總規律和總法則對人類的影響與作用??上?,現在的中國人對自己民族的歷法已經不感興趣了,人們忘了天,忘了地,忘了大道自然對我們的治育。
?實際上,中國傳統歷法將太陽和月亮對人類的作用準確加以捕捉,并且進行描述和運用,值得我們牢牢地把握住。
?當然,作為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就要千萬注意這一點,要用好古代圣賢們通過修身觀察天地自然規律而確定的這個太陽歷和太陰歷合用之歷。


 


陰陽合歷,方便百姓外用治事,方便治理心身,據此就可以明白月神常羲為什么叫“女和月母”,因為常羲負責制定陰歷月份,因此她必須保證陰歷月份能夠與陽歷的季節相協調,也就是要調和陰陽,所以才以“女和”為名。



常羲沐月,貴在天一生水為用?!渡胶=洝氛f:“有女和月母之國……處東北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p>


古人描述得太妙了!東北方在時間上相當于一年的歲末,這個時候就要對一年的日月運行情況進行累計,根據累計結果決定是否設置閏月。最初閏月都設置在歲末,也叫十三月,使日月行次能夠實現同步,這就叫“使無相間出沒”。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元素無處不在。八月十五月高掛,我們在吃喝玩樂過外在節日的同時,還應當抓住這個佳期,讓自己沐浴著外天地之月的皎潔光華,去靜待生命內天地之月的復明,這才是最理想的過節方式。



摘編自《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熊春錦著,中央編譯出版社


更新:2021/9/20 3:54:53 編輯:fengyefy
評論共 0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請輸入用戶名和密碼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聲明:本站是免費向教師學生校長家長提供教育教學資源的公益性教育網站,除“楓葉原創”系站長創作外,所有信息均轉貼互連網上公開發表的文章、課件、視頻和藝術作品,并通過特色版塊欄目的整理,使教師學生校長家長方便瀏覽自己所需的信息資源,達到了一網打盡的惜時增效之目的。所有轉載作品,我們都將詳細標注作者、來源,文章版權仍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認為我們侵犯了您的權利,請直接在文章后邊發表評論說明,我們的管理員將在第一時間內將您的文章刪除。
頭條推薦

學校打造好課堂有多難?3件事、4要素、5步驟

課程是教育的重點,師資是教育的關鍵,文化是學校持續發展傳承的基本保證,環境是教育的基礎,我們管教育、管學校,不就是管這四件事嗎?詳情
本類推薦/最新更新
更多...視頻聚焦
更多...楓葉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