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理念!
-
“道”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內涵,但也有共性,反映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張豈之,歷史學家、思想史家、教育家,長期從事中國思想史、哲學史、文化素質教育研究。他主編的著作有《中國思想史》、《中國傳統文化》等,自著有《顧炎武》、《中華人文精神》等。
《說文解字》:道,“所行道也”。用白話文解釋,即人們所走的道路,直達的大路叫作“道”?!冬F代漢語詞典》:道作名詞時,指道路;方向,方法,道理。(樂群)
“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本意是道路,引申為自然法則,稱為“天道”,而“人道”則是關于社會和人自身的道理、即社會和人的價值標準?!疤斓馈焙汀叭说馈毕嗷リP系的研討,與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吨芤住べS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br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outline:0px;max-width:100%;box-sizing: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break-word !important;" />“天文”是關于季節、時令變化的學問,使人們能適時地進行農耕活動;“人文”則是“文明”的同義語,含人的道德情操和社會制度。先秦時期、特別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一個焦點就是:如何理解“天道”與“人道”。
一、老子獨特的“天道”與“人道”論。
老子(李耳)春秋末期人,做過東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他在《道德經》中闡述了獨特的“天道”與“人道”論。
《道德經》贊揚“天道”,認為“道”演化為萬物,沒有神力,自然而然?!疤斓馈辈粻?、不言、不驕,沒有制物之心,它像無形的巨網那樣廣大無邊,將世界上的一切都囊括在其中。與此不同,“人道”自私、偏狹、不公,“損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經·第77章》)。為克服這種社會弊病,老子倡導“人道”效法“天道”。
治國者要有“柔弱”、“無為”的品格:淳樸,謙卑,像水一樣與百姓在一起;圣人“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第49章》)。這樣經過“天道”改造過的“人道”,達到“道法自然”,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道德經》關于“天道”與“人道”的論述,展示出中華古代辯證思維的絢麗畫卷,充滿智慧和洞察力。不過,《道德經》用自然“天道”否定“人道”,在理論上也有其偏頗的一面。
二、孔子關于“人道”的理論。
這里只談孔子“人道”論,至于儒家《易傳》和荀子關于“天道”與“人道”相互關系的論述從略。
儒學的開創者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顯然,在孔子看來,“道”指人的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是人成為“君子”的必備條件??鬃舆€說,當“道”與個人的生命沖突時,志士仁人應毫不猶豫地犧牲個人生命,以維護“道”的尊嚴。這是可以做到的,因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人有認識能力,有道德自覺,有使命感,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依據孔子的解釋,這種使命感建立在對百姓的關懷上。這被后世稱為“民本論”。子路問孔子:“愿聞子之志?!笨鬃踊卮穑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又把能夠廣泛地有利于百姓而解除他們患難的行為稱為“圣”。在他看來,即或是堯、舜也沒有完全做到。戰國中期,孔子的民本論為孟子繼承、發展,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百姓最重要,社稷(土神和谷神,象征國家)次之,君主又其次。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這500年左右,是中國古代社會發生劇變的歷史階段,是從血緣宗法社會向統一的封建社會發展的時期,開創了學術思想“百家爭鳴”局面,各家各派都有關于什么是“天道”、“人道”及其相互關系的論述。特別是儒家,正如《漢書·藝文志》所說:“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最高?!?br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outline:0px;max-width:100%;box-sizing: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break-word !important;" />
三、中唐時期韓愈關于“道統”和“文以載道”的理論。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針對佛教的“佛統”論,韓愈在《原道》一文中闡述儒學的傳承譜系:堯傳之舜,舜傳之禹,禹傳之湯,湯傳之文、武、周公,又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韓愈自信他有責任接續這個傳承譜系,稱之為“道統”。
韓愈“道統”論闡述了儒學的“先圣明君”既是治國理政的典范,又是正宗思想的傳承者,宣傳“君”和“師”的統一,體現“內圣外王”的融合。韓愈借此說明:中華人士應尊奉儒學而非其他。
韓愈在理論上還有一大貢獻,就是為士子們學習研究儒學指出了言行統一的道路,他推崇《禮記》中的《大學》,認為其中的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個人立志修身到治國平天下,一脈相承,有序可循。
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在中國文學史上作出了很大貢獻。所謂“古文”,指先秦兩漢時的散文,文體自由,表述清晰。魏晉以降,在漢代賦體的基礎上形成的駢文,講究對偶、聲律、典故和詞藻,華而不實。針對此,韓愈倡導“文以載道”,力主進行文體改革,用古文來振興儒學,弘揚道統。韓愈的文章觀點鮮明,說理透徹,對后世有很大影響。在中唐時期,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劉禹錫等,以及韓愈的學生李翱都是古文運動的推動者。
四、儒、釋、道融合的歷史文化意義。
唐朝佛教、道教盛行,于是提出了儒、釋、道融合問題。這取決于儒學這一主流文化是否能與時俱進,并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以充實自身;還要看從印度傳來的佛教是否能實現中土化、世俗化。唐朝時,長安佛教寺院很多,形成了不少佛學宗派,稱之為“中國佛學”。玄奘及其弟子窺基所創立的唯識宗(因他們長住長安慈恩寺,又稱慈恩宗),其論說來自印度,中土化不足,只流行了40年即告衰落,這與中土化、世俗化比較充分、以六祖慧能為代表的禪宗遠遠不能相比。禪宗認為,“心”是最根本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任何人都可以這樣去做。
北宋時期儒、釋、道融合趨于成熟,理學成為儒學的新形態。理學中的關中學派開創者張載(1020-1077年)在鳳翔府(今陜西省眉縣橫渠鎮)授徒講學,提出儒者應有文化的擔當精神,這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苯裉煳覀冎販貜堓d的上述名言,仍然感受到強大的精神鼓勵。
中華民族歷來重道崇德,這是優良傳統?!暗馈迸c“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內涵,但也有共性,由此反映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五、重視歷史文化研究,推進文以載道、文以化人。
對歷史文化,要注重發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深入挖掘歷史文化中的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治國智慧。比如,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中所凝結的先人智慧,對今天治國理政有不少啟示。他指出:發掘和利用工作做好,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古為今用,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資政。
西漢時大史學家司馬遷是今陜西韓城人,他撰寫的《史記》創立了“本紀”、“列傳”、“表”、“書”的史學體例,從五帝之首的黃帝開始敘述中華歷史,為后來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奠定了堅實基礎?!妒酚洝氛撌鲋螄碚咭猩詈竦牡赖滤仞B,又有治國理政的才干。還認為,西周時制禮作樂的周公和西漢時的蕭何就是這樣的政治家。司馬遷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他在孔子的故鄉曲阜停留日久,進行考察體驗,在《史記》中寫了《孔子世家》,將孔子定位于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至圣”,這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漢書》的作者班固,今陜西扶風人,他撰寫的《漢書》擴大了史學范圍,政治、經濟、地理、文化、中外交往等都屬于史學研究的范圍。他把《史記·大宛列傳》改寫成《西域記》,敘述了西域幾十個國家的歷史,以及漢朝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歷史,這對我們今天理解陸上絲綢之路有很大幫助。
兩千多年前,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個論點并未過時,至今仍然有現實的教化意義。 - 更新:2022/2/3 6:05:20 編輯:fengyefy
評論共 0 條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聲明:本站是免費向教師學生校長家長提供教育教學資源的公益性教育網站,除“楓葉原創”系站長創作外,所有信息均轉貼互連網上公開發表的文章、課件、視頻和藝術作品,并通過特色版塊欄目的整理,使教師學生校長家長方便瀏覽自己所需的信息資源,達到了一網打盡的惜時增效之目的。所有轉載作品,我們都將詳細標注作者、來源,文章版權仍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認為我們侵犯了您的權利,請直接在文章后邊發表評論說明,我們的管理員將在第一時間內將您的文章刪除。
- 頭條推薦
-
學校打造好課堂有多難?3件事、4要素、5步驟
課程是教育的重點,師資是教育的關鍵,文化是學校持續發展傳承的基本保證,環境是教育的基礎,我們管教育、管學校,不就是管這四件事嗎?詳情
- 本類推薦/最新更新
-
- 中國哲學家只有老子一個,莊子半個
- 人生的最高境界:思危,思退,思變!
- 【感悟道德經】張煥良: 唐代君主與道家
- 《道德經》向世界傳遞了哪些東方智慧?
- 過大年聽故事(四):重溫《弟子規》 親情永相伴
- 《道德經》中的七大人生哲理
- 中國哲學家只有老子一個,莊子半個 (04-17 06:42)
- 人生的最高境界:思危,思退,思變! (04-10 05:19)
- 【感悟道德經】張煥良: 唐代君主與道家 (03-07 05:17)
- 《道德經》向世界傳遞了哪些東方智慧? (02-20 05:51)
- 過大年聽故事(四):重溫《弟子規》 親情永相伴 (02-09 06:43)
- 《道德經》中的七大人生哲理 (02-09 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