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書院 - 楓葉智庫
楓葉教育網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門戶
通往“未來學?!钡乃姆N范式
作者:李政濤 來源:教育思想網 點擊:1415次 評論:0

引言:2021年11月12日,在“中國教育學會第三屆課堂教學研討會暨高質量初中教育發展研討會”上,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李政濤教授圍繞“高質量教育體系”,提出了“未來學?!钡乃姆N范式。


以下內容整理自李政濤教授的發言,原題《面向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未來學?!狈妒健?,有刪改。文章轉載自教研網 。


▲李振濤

11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這個報告帶著我們以未來之眼,看待全球教育。今天,我們以未來之眼,談談高質量育人體系。


高質量教育體系,需要高質量的未來學校,兩者是相互支撐的。未來學校,它需要體系化的建設,這個體系很重要。十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后,引發全國教育界熱議,但大家普遍聚焦的是怎么理解高質量教育的標準、內涵和實現路徑,容易忽略后面跟著一個詞——體系。體系是基礎,這意味著未來的高質量教育不是點狀的、局部的高質量,不是某一個層次、某一個維度、某一個方面的高質量,它是一個體系化的高質量。它還意味著我們未來要打破、要改造舊體系,走向新的體系,才能迎來高質量教育。


同樣,今天我們講未來學校,它也是一套體系。在我看來,是不同范式構成的新體系。有四大范式:

范式一:通向“智能技術”

這個范式回答核心問題:如何讓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在學校教育中協同共生?


我認為是雙向賦能。


一方面,人類智能創造了人工智能,賦予機器以智能。反過來,機器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怎么賦予教師、學生以新的人類智能,將已有的人類智能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要做到協同共生,我們先看一看,人工智能的出現,帶給學校教育什么挑戰。我認為有三方面的挑戰:


第一,對職業的挑戰。


有一張長長的,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職業清單,這里我就不做展開,大家很熟悉。


第二,對人類素養或能力的挑戰。


人工智能有三大智能:一是計算智能,能存會算,早就超過人類大腦。著名的人機大戰,阿爾法狗和韓國棋手李世石下,和中國棋手柯潔下,兩位頂尖棋手都輸了??聺嵉谝淮屋斄艘院蟛环?,第二次再下,絕望了。他知道,下不過了,怎么可能下得過它?


有人統計過,人類頂尖圍棋高手,一輩子最多能下20萬盤棋,而人工智能阿爾法狗,一天一個晚上就能下100萬。當年,它和韓國棋手李世石比賽,第一盤李世石輸了,晚上,李世石喝酒吃飯聊天睡覺,當天晚上阿爾法狗干什么?自己跟自己下,下了100萬盤棋。第二天他們再下,第二天的李世石還是昨天的李世石,第二天的阿爾法狗已經不再是昨天的阿爾法狗了。你哪里比得過它!


人工智能有什么特點?——不知疲倦,只要有電。但人不是這樣。


二是感知智能。能聽、能看、也能認,刷臉,典型的感知智能。最強大的是第三類智能,認知智能。能學習、能思考、能決策,也開始有點情商。這里我也不展開了。


一個接一個超越了人類的素養和能力,將來人類會面對什么窘境呢?未來走出學校的孩子發現,很多職業不需要那么多人,甚至不需要人了。


過去在學校里,我們辛苦培養的素養和能力,在人工智能面前都不堪一擊,不值一提,白費了。白教育了三年、六年、十幾年……但在我看來,這兩種挑戰還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在下面——


第三,是對人的生命及進化的挑戰。


物理學家泰格馬特認為,人工智能的出現,改變了生命進化的方式,改變了生命本身。他在《生命3.0》中寫,地球上的1.0生命,是生物階段,包括人,那個時候的進化,純自然,硬件軟件都是自然進化,沒有任何干預,人自然而然就直立行走了,自然而然就退去體毛了。第二個階段不一樣,文化階段來了,硬件還是自然進化,而軟件,人的精神、人的大腦是可以通過文化的構建,包括教育活動來干預和介入的。人工智能出現以后,科技階段來了,不僅軟件被人們干預改變,硬件也被人為的介入了、改變了?;蚓庉?、人體器官的3D打印,還有一直被壓制的克隆人,都在改造人的“硬件”。


全新的時代來了,有人正在計劃將來開發一個導管,和大腦皮層鏈接起來,把人需要的知識能力通過導管直接輸入大腦。那還需要課程嗎?還需要教學嗎?一個導管就解決了。這樣的想象,未來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化方式變了,人類在重生了。教育何為,學校何為,包括我們的課程、教學、教研、評價何為?


這個時代,活法變了。今天誰能離得開手機、網絡?活法變了,學法必變。跨界學習,將是未來學習方式的主流。學法已變,教法也必須變。線上線下的融合教學,一定是未來教學的常態。那么,線上課的標準,和線下一樣嗎?一旦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發生,好課的標準和線下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好的融合教學特點與標準?教法已變,學校必變。


在這個時代,需要學校教育思考三個核心問題。


剛才提到的,聯合國教文組織發布的《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提出了三大問題:第一,未來,我們要繼續做什么?第二,我們需要拋棄什么?第三,我們要創新什么?


下面我要講三個問題和它提出的這三個問題,其實是相通的。第一,一個接一個的職業,一個接一個的素養能力,被人工智能替代,什么它替代不了?永遠與人的生命同行同在?有一個流行的觀點:教育在人工智能面前,教可以被替代,育不能被替代?!坝盀槭裁礋o法被取代呢?什么無法被取代?這個問題要回答。第二,什么始終不變,永遠與學校教育同在呢——即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布的報告所說的,我們要繼續保留保存什么。第三,什么要改變?需要改變?而且必須改變——你要拋棄什么?你要創新什么?


第一個問題,什么無法被人工智能替代?


我舉個例子,哲學。說到哲學,一般人會想到抽象、空洞、晦澀、離教育教學實踐太遠了,其實不然。中國道家講:無用之用,無用之大用。表面上暫時看起來沒有功用的東西,將來有大用。


人類追求真善美,真,誰來解決?科學。美,誰解決?藝術。善,誰解決?哲學。


哲學有兩個作用:給人類合理正確的價值觀。它和人類智能有什么關系?現在都在開發無人駕駛系統,谷歌、百度。我現在還不會開車,但已經放棄學車,準備無人駕駛了。但是在開發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很頭疼,它有一個事故減損系統,要出事了,你讓人工智能的無人駕駛先救誰呢?是先救一個警察,還是先救小偷?是先救美女,還是先救丑男?是先救父親,還是先救女兒?這種跟人倫,和價值取向相關的選擇,它是懵圈的。什么叫有所為有所不為,什么叫殺生成仁、舍生取義,它是懵圈的。


所以有人說,人工智能時代,價值觀是人類最后的高地,最終的尊嚴。還有,思維能力,特別是反思能力。人之為人特有的。哲學給人類這兩個東西,無論什么時代,它都不能被替代。


第二個問題,什么始終不變?永遠與學校教育同在?要繼續做什么呢?


第一,不變的是“教育的本質”。


“教育,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在相互定義、相互照耀、相互成就之中,挖掘、提升和創造彼此的生命價值?!边@是我對教育的本質的理解。教育的本質一定離不開師生之間的關系。我特別看重第一個,相互定義。我經常跟我對學生說:你在我這讀了三年、四年書,我們能夠相互定義。我用我的知識、能力、事業、格局,和我的人格定義了你這個學生。我的優勢可能就是你的優勢,我的局限,可能就成為你的局限。反過來,你的發展,你未來的成就,也定義了我這個老師。這是教育的本質,是雙向的,是相互的,交互生成的。還有葉瀾老師提出的,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這就是教育的本質。無論技術怎么更新換代,時代怎么變遷,教育的本質繼續長存。


第二,不變是“教師的愛”。


熱愛教學、學生和學習。我經常引用,北京史家教育集團王歡校長一句名言:“只有教師好好學習,學生才能天天向上。只有教師好好學習,教育才能天天向上?!蔽覀兲焯煸谡n堂上教孩子愛學習、會學習,我們自己愛學習、會學習嗎?


第三,不變的是“教育教學的想象力”。


教師的想象力,和別的職業不同在哪里?是對你所教的學生的生命成長可能的想象力,他可以走到哪里去、可以發展到哪里去的想象力,是對教學可能的想象力。歸根結底,教學本來就是充滿無限可能的。為什么會有同課異構?背后的理念就是教學有無限的可能。


第四,不變的是“教師的勇氣”。


面對教育之難、教學之重的勇氣。所有老師都知道,教育教學有多難,擔子有多重。這勇氣是面對教學遺憾、挫折和失敗的勇氣,更是堅持、堅守、堅定和堅韌的勇氣。我經常引用北京四中老校長劉長銘的一段話,給我很大的觸動:“現在很多老師、校長不是不知道理想的價值觀,什么是好學校、好教育、好教師,不是不知道不要唯分數論、唯升學率、唯成績。但教育價值觀有了,你有堅守、堅定的勇氣嗎?”這個不應該改變。


第五,不變的是“教師的創造性”。


教學,用范梅南的話來說就是“即席創作”,每個老師都是課堂教學中的“作家”、“藝術家”,“創客”,創客,不僅屬于科技人員,也屬于教師。這些都不應該改變,要繼續與教育、教師同在。


第三個問題,什么要改變?什么要創新?


在我看來,人工智能帶給高質量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挑戰,最根本的,不是技術挑戰,不是方法挑戰,不是教學內容的挑戰,是對人的挑戰,是對教師的挑戰。最需要的改變是教師的改變,最需要的創新是教師成為創新者,要改變教師的專業角色,要改變教師的專業能力。為此需要回答一個問題:有人工智能和沒有人工智能,老師的能力、本領有什么不同?


袁振國教授在一篇文章里有一段話:“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傳統的講授將被豐富生動和更加具有針對性的信息傳播所替代;機械的練習、作業批改將被人工智能取代。據估計,現在教師工作內容的百分之七十將由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來完成。”這段話的關鍵是,沒有寫出來的“剩下的百分之三十”是什么?這是未來教師專業發展、未來教師培訓研修,必須解決的核心內容。

范式二:通向“人文藝術”

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怎樣讓學校、課堂充滿人文關懷和藝術氣息?


討論這個問題,需要先回答:什么是“人文“、”人文主義““人文關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幾年前發布的《反思教育》對此作了明確的回答——什么是人文主義?“維護和增強個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嚴、能力和福祉,應是21世紀教育的根本宗旨。這種愿望可以稱之為人文主義?!?/p>


下面這段話更加明確:“應將以下人文主義價值觀作為教育的基礎和宗旨:尊重生命和人格尊嚴、權利平等和社會正義、文化和社會多樣性,以及為建設我們共同的未來而實現團結和共擔責任的意識?!保ā斗此冀逃合颉叭蚬餐妗钡睦砟钷D變》)


什么叫藝術?藝術的本性是什么?在我看來,除哲學外,藝術也是智能時代人類不可被替代的核心素養,也是人之為人的重要尺度,它讓人類能實現所謂“藝術化的生存”。


接下來,人文也好,藝術也好,它和教育、和育人有什么關聯呢?關聯點在哪里?我有一個核心觀點:人文是通往愛的,生命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的愛;藝術是通往美的。在智能技術之外,人類的生活、教育是不能離開愛的,更不能離開美的。愛和美是技術無法替代的。人文、藝術共同通往生命體驗。


體驗為什么重要?今天的教育開放了,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向天地自然,它有個預設:無數的遠方、景物、人們、事物、事情、事件都和教育有關,和育人有關。怎么有關?通過體驗。


剛才說到下圍棋,圍棋大師吳清源當年在追憶他的圍棋生涯時,講的一番話,特別打動我。他說,我為什么下圍棋?不僅是為了謀生存,拿段位,更是為了自我修煉、自我修養,下圍棋是我自我精神建構的過程。這話非常有意思。怎么精神建構?通過“體驗”。


中國古人講的學問叫“體知之學”,體,是身體的體,是生命體驗的體。體驗以后的學習,體驗以后的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沒有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下圍棋、畫畫、音樂演奏、舞蹈、文學創作,各種藝術活動都能催生、引發人的生命體驗。體驗和人之為人密切相關。


最近我看了一篇小說,很有意思,小說講的是一個數學家和人工智能的故事。


數學家是一名男性,愛上一個女數學家,但女數學家不理睬他,覺得他不浪漫、沒有情趣、沒有活力,他發愁,就求教他的助手——一個人工智能,說自己愛上了一個姑娘,但她不愛我。


人工智能就問他:什么叫愛???什么叫姑娘?數學家把辭典拿給機器人看,告訴他,這是愛,這是姑娘。姑娘覺得我沒有詩人氣質。助手又問他:什么是詩?數學家繼續解釋,助手明白了。后來,人工智能就為他創作了一首詩歌,數學家把詩歌獻給女數學家,成功打動了對方。數學家對人工智能說:她對我有感覺了,但我想吻吻她,你幫幫我。人工智能問他什么是吻,數學家又解釋了一遍,人工智能又給他寫了一首情詩,再次打動了女數學家,后來數學家告訴人工智能,說:她終于愛上我了。


人工智能就很奇怪,這詩歌是我寫的,她怎么愛你不愛我呢?她怎么要跟你結婚不跟我結婚呢?數學家就說:你是機器,人不可能跟機器結婚,不可能愛上你。人工智能很生氣:憑什么不能愛我?人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有我聰明嗎?后來,人工智能很郁悶,就自殺了。自殺前留下了遺言,他希望也能成為人,也能有人愛他,也能有做人的體驗和滋味。


這句話,是我的感悟:好的教育,好的學校,要給孩子豐富的體驗,體驗活著是什么滋味。用教育的方式,用不同學科的方式,體驗活著的滋味。這個體驗,這個經驗,建構了知識,塑造了人生,創造了個性,也豐富了人的生命。這恰恰是藝術帶給人類的不可替代的情感、審美、想象和創造的體驗。

范式三:通向“社區社會”

核心問題:如何在學校教育力、家庭教育力和社會教育力三力融合中,打破舊體系,構建新體系?


杭州采荷二小正在建一所未來學校,它的基本理念是:把學校建在社區里,把社區建在學校里。


回答這個核心問題:怎么實現三力融合?特別是學校和社會教育力的融合,徹底打破學校和社區之間的壁壘。這就是新的體系。

范式四:通向“天地自然”

核心問題:如何找回丟失的自然,讓育人安放在“天地自然”之中?


現代科技文明,人越來越遠離、疏離自然。我到云南,聽他們的校長老師講楊麗萍的一個故事,楊麗萍作為舞蹈家,她的舞蹈創作的靈感來源于自然。每當她要創作一段舞蹈,她會到樹林里傾聽鳥鳴的聲音,到海邊傾聽海浪的聲音,到田野去傾聽微風吹拂的聲音,化為她舞蹈的舞姿和靈感創作的動力源泉。我聽完后很感慨,楊麗萍這個人的生命,是和自然相通的生命。


包括我在內,很多人都遠離自然,疏離自然,甚至背離自然。人本來是自然之子啊!所以,這個范式就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新基礎教育”實驗學校,在葉瀾教授的倡導下,正在通過校園四季活動系列設計,讓24節氣進課程、進教學、進學校文化、進入孩子的日常生活,變為他生命成長的自然資源。這也是未來學校不可或缺的第四大范式。


更新:2022/2/24 6:19:21 編輯:fengyefy
評論共 0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請輸入用戶名和密碼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聲明:本站是免費向教師學生校長家長提供教育教學資源的公益性教育網站,除“楓葉原創”系站長創作外,所有信息均轉貼互連網上公開發表的文章、課件、視頻和藝術作品,并通過特色版塊欄目的整理,使教師學生校長家長方便瀏覽自己所需的信息資源,達到了一網打盡的惜時增效之目的。所有轉載作品,我們都將詳細標注作者、來源,文章版權仍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認為我們侵犯了您的權利,請直接在文章后邊發表評論說明,我們的管理員將在第一時間內將您的文章刪除。
頭條推薦

學校打造好課堂有多難?3件事、4要素、5步驟

課程是教育的重點,師資是教育的關鍵,文化是學校持續發展傳承的基本保證,環境是教育的基礎,我們管教育、管學校,不就是管這四件事嗎?詳情
本類推薦/最新更新
更多...視頻聚焦
更多...楓葉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