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書院 - 楓葉智庫
楓葉教育網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門戶
自我犧牲式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作者:錢志亮 來源:中國教師報 點擊:146次 評論:0

我們常說“愛人如己”,只有父母自己內在充盈,才能更好地愛孩子,用自身的積極狀態影響孩子。

在我們的觀念中,“犧牲”是高尚的,人們常常會為父母自我犧牲式地養育孩子而感動,認為那代表著無私的愛。

父母自己舍不得吃穿,把好東西都留給孩子;

父母忍受破裂的婚姻關系,想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父母縮減自己學習、工作、興趣愛好、娛樂的時間,一心撲在孩子身上……

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82%的家長已經做好了為孩子的成功做出犧牲的準備;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父母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尤其是媽媽。

然而,這樣的“自我犧牲”對孩子真的好嗎?我們或許需要認真思考一下。


01.自我犧牲式養育,往往伴隨著干涉和控制

演員朱雨辰的媽媽在一檔節目中稱:

“我是用我整個生命去對待我的兒子的”“我這一輩子就是為兒子活的?!?

她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每天凌晨4點起床為兒子熬梨湯,這一堅持就是10年;

帶著炊具食材,跟隨劇組,不辭辛勞為兒子做飯、收拾屋子……

這樣“無私”的付出,伴隨著的,是對兒子生活的過度參與:不讓孩子接會挨打的戲,兒子的每一段戀情,她幾乎都會干涉,以至于朱雨辰39歲還是孑然一身。


電視劇《小歡喜》里,為了全心全意照顧女兒備戰高考,宋倩辭去了自己金牌物理老師的工作,生活的重心全在女兒身上。

這樣一種“犧牲”下,隨之而來的是對女兒360度無死角的監督和控制

把女兒房間的一面墻換成玻璃,這樣可以隨時看到女兒在做什么;

剝奪女兒學習以外一切興趣愛好,沒收樂高,禁止參加天文館活動;

不許女兒去離家遠的南大,一定要讓女兒報考清華北大……

令人窒息的壓力和控制,讓母女之間頻頻爆發矛盾和爭吵,女兒精神到達崩潰的邊緣,患上了抑郁癥。

哲學家羅素在《幸福之路》中談到:

“做父母的不是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犧牲的父母,往往對孩子極端自私,會從感情上掌握住孩子,過分的牽掛往往是占有欲的偽裝?!?

自我犧牲式父母,長時間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忽視了對自己的關注和思考,內心往往處于一種匱乏的狀態,容易走進過度養育、過度控制的誤區:

把對人生的期待和目標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需求當做是孩子的需求。

當孩子不聽話、表現沒達到期望的時候,內心生出不滿和抱怨,對孩子進行“情感綁架”:

“我成天累死累活,你就考這么點分,對得起我嗎?”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

“當初要不是為了照顧你,我也去考研究生考公務員了?!?

這種養育模式下,孩子一邊處在愧疚和自責中,一邊又不堪忍受父母越界的干涉和控制,身心處在痛苦之中,成長和發展都會受到限制。


02.自我犧牲式父母,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和束縛

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杯滿則溢,過猶不及。過度的愛也是如此,孩子無法承受,或者說,承受的代價太高。

這樣的場景我們并不陌生:

小時候,每次煮面,媽媽都給孩子加兩個雞蛋,自己不吃;長大了,家庭條件好起來了,媽媽還是苛待自己,只舍得給孩子買好的貴的東西。

孩子看見媽媽的“犧牲”,就會產生內疚感,隨之形成一種觀念:“媽媽為我付出這么多,這么偉大,我不能對不起她?!?/p>

父母自我犧牲式的愛,藏著隱形的條件:你要聽話、要感激、要報恩。

這種親子關系是不健康的,孩子被動成為了一個“虧欠者”。他們常常感受到一種如影隨形的壓力和束縛,不敢反抗父母,不敢做出父母不喜歡的事情,無法承受父母的失望,擔心自己不能回報父母。

于是,孩子經常處于患得患失的狀態中,害怕自己成績不好讓父母失望,害怕自己找的工作不夠好、賺得不夠多,常常自我批判,對自己永遠都不滿意……很難真正地快樂。

更有些父母,喜歡把自己的犧牲和付出掛在嘴邊,然后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評判孩子懂不懂事、應不應該。

有些孩子可能會選擇反抗,脫離父母的掌控,親子關系破裂,而更大一部分孩子,則是選擇壓抑自我,為了“報恩”活成父母想要的樣子,難以體會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強調父母單方面的犧牲。如果父母人生的意義和快樂,都取決于孩子,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負擔。


03.養育孩子,父母也要懂得自我關懷和成長

生活中,我們經??吹皆S多媽媽放棄了工作、朋友圈子、興趣愛好,全身心地照顧孩子,最后自己心力交瘁,孩子叛逆難管,在養育之路上失去了方向。

美國作家蘇茲·盧拉在《母親進化論》一書中指出,一個內心匱乏、沒有好好關照自己的母親,就像一輛油箱已經空了的車子,無論你如何使勁踩油門,都不過是在“空轉”。

一直犧牲和付出,忽視自己的需求,父母很容易感到疲憊不堪,能量被掏空。這種狀態下,是沒有能力給孩子健康、自由的愛和正確引導的。

我們常說“愛人如己”,只有父母自己內在充盈,才能更好地愛孩子,用自身的積極狀態影響孩子。

《少年說》中,一個高一的女孩站在天臺上向媽媽大聲宣告:

“從今天起,我要獨立,你要灑脫,我希望你真正的快樂?!?

在她看來,媽媽是一個“二十四小時老媽”,生活中的一切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以自己為中心。

每天五點半陪她一起起床,六點半把她送進電梯下樓,然后送她去學校,不管做什么,媽媽都不放心,想要陪她一起。

現在媽媽的朋友少了,興趣活動沒了,生活空洞乏味,媽媽也變得越來越敏感、脆弱,而她也“感到特別壓抑”。

她對媽媽說,自己總有一天要長大,要為自己的生活去奮斗,希望媽媽回到工作中去,回到自己的朋友圈中,多為自己想一想。


其實,沒有哪個孩子想要父母為自己犧牲太多,他更希望看到父母積極向上,過好自己的生活,那會給他無窮的力量和信心。

父母與孩子,說到底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有各自的人生課題需要去探索和完成。

在孩子生命早期,需要父母相對充足的關愛和照顧,才能健康成長,發展各項能力。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必須逐漸放手、退出,孩子才有空間和自由去探索自己的人生,實現自我價值。

對父母來說,也是一樣,不能在有了孩子之后,就擱置了自己的人生課題,把所有的愿望和目標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優秀當做自己的成功,把孩子的價值看做自己的價值。

為人父母后,也要做好自我關懷、自我成長,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努力尋找和實現自我價值。

這樣一種相互獨立而又互相促進的親子關系,才是和諧健康的,父母和孩子都能以更好的狀態面對彼此。

正如蘇茲·盧拉所言:

“我發現,當我關懷自己時,我的孩子是受益人,我發現,我們必須首先不惜一切代價關懷自己的內心——我們的身體、心智、情緒和內心生活的核心。

我們自身的轉變是給孩子最偉大的禮物,可以讓他們自由地成為他們自己?!?

因此,家長平時養育孩子的同時,別忘了愛自己、提升自己,平衡好二者的時間。

在疲憊時,可以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時間,放松身心,做做喜歡的事,調整好狀態再去面對孩子。

更新:2022/4/25 6:21:02 編輯:fengyefy
評論共 0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請輸入用戶名和密碼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聲明:本站是免費向教師學生校長家長提供教育教學資源的公益性教育網站,除“楓葉原創”系站長創作外,所有信息均轉貼互連網上公開發表的文章、課件、視頻和藝術作品,并通過特色版塊欄目的整理,使教師學生校長家長方便瀏覽自己所需的信息資源,達到了一網打盡的惜時增效之目的。所有轉載作品,我們都將詳細標注作者、來源,文章版權仍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認為我們侵犯了您的權利,請直接在文章后邊發表評論說明,我們的管理員將在第一時間內將您的文章刪除。
頭條推薦

學校打造好課堂有多難?3件事、4要素、5步驟

課程是教育的重點,師資是教育的關鍵,文化是學校持續發展傳承的基本保證,環境是教育的基礎,我們管教育、管學校,不就是管這四件事嗎?詳情
本類推薦/最新更新
更多...視頻聚焦
更多...楓葉原創